全国免费服务热线

凯时kb88官网首页

培养“三宽四得”人才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

来源:原创 编辑:admin 时间:2024-05-17 10:20
分享到:

 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”,是新时代做好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遵循,也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新方向。扬州大学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,如何秉持“乡村振兴”这一重大需求导向,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,按照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总要求,着力提升育人质量,持续提增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与发展力,服务地方经济和全产业链发展,已成为学校办学进程中必须加以思考应答与创新实践的重大课题。

  扬州大学的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由张謇先生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和通海农学堂,116年来,学校始终秉行张謇先生“学必期于用,用必适于地”的教育思想,长期致力于培养“宽博知识、宽精技能、宽厚素质”“下得去、用得上、留得住、上得来”(以下简称“三宽四得”)的创新创业人才,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乡村情怀、报国赤心、坚毅秉性、卓越本领的杰出校友,为我国“三农”建设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。

  培养“三宽四得”的创新创业人才是扬州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。多年来,学校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,坚持走农科教三结合之路,将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融合推进,始终以培养解决我国农业农村重大问题的人才为目标,为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。

  学校先后创设作物叶龄模式、群体质量、精确定量栽培等理论与技术,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,为保障国家不同时期的农产品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。“农科教三结合”办学模式在响水、高邮、兴化、姜堰、常熟等地产生显著的经济、社会和生态效益。同时,在理实结合、学用并举理念指导下,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鲜明特质的优秀农学人才,扎根农业,耕耘原野,为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。

  培养“三宽四得”的创新创业人才是扬州大学一直在探索实践的现实课题。扬州大学先后于2010年、2014年与张家港市、常熟市政府开展“农村区域发展专业”本科生联合培养工作,采用“订单式”校地联合方式,为两地定向培养复合应用型、实用技能型人才,开创了我国校地联合开展农村基层实用人才本科学历教育的先河。学校采取“定点招生、定向培养、协议就业”的方式,创新形成“三双两段制”(双课堂制、双导师制、双论文制及“学校科研系统训练和乡土适应性实习”两个阶段)人才培养新模式,为两地培养400多名基层农业专业人才。目前,已有119名“张家港班”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。这一“村来村去”型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“扬大模式”,得到了地方政府和毕业生的一致好评。

  此外,扬州大学还先后开展了卓越乡村医生、卓越乡村教师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。2004年毕业于扬大医学院的董淑猛放弃了在原籍江苏工作的机会,来到了远离家乡的广东省开平市玲珑医院,十数年如一日,为麻风病人带来福音,被当地人誉为飞进山沟里的“金凤凰”。他先后被评为广东省“爱国守法诚信知礼”杰出人物,获广东青年“五四”奖章。2016年12月,他的家庭喜获“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”。

  培养“三宽四得”的创新创业人才是扬州大学写好教育“奋进之笔”的重要实践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的“三农”工作队伍。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与省部共建高校,扬州大学学科门类齐全、专业覆盖面广,在新时代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方面基础厚实、力量雄厚、能力突出,必将大有可为。

  新年伊始,学校组织召开贯彻落实“乡村振兴战略”跨学科专题研讨会,着手制订、组织并实施乡村振兴版的“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”,从今年起在农科专业开办“乡村振兴创新班”,定制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,探索教学新模式,融通学校+企业、学生+农场主、课内+课外、校内“田”+校外“田”、线上+线下、互联网+、物联网+、创新苗圃+产业实习、国内+国外等教学创新要素,致力于培养具有“三宽四得”特质的“一专多能”“一懂两爱”型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。依托优质师资、项目资源与基地条件等,通过建设跨学科乡村振兴教育实践基地、设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金、建构校地企三方协同育人机制、托举新工科乡村人才培养、施行精准扶贫攻坚工程等创举,解决广大乡村既缺人才也缺资金等现实问题,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乡村产业链的有机衔接,汇聚更多的教育资源投向乡村振兴伟业。

  扬州大学将承继传扬优良传统,紧抓机遇,与乡村振兴战略对表,与精准扶贫计划对接,与社会经济发展对路,大力培养农业农村急需的一流人才,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扬大实践中实现更大作为。(作者系扬州大学校长)

在线客服
售前咨询
  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售后服务
  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